我校商学院洪功翔教授在《安徽日报》2025年5月27日第6版,以“推动省属企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题,发表理论阐释文章。全文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守好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不仅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更是新质生产力发挥作用和实现价值的主阵地。安徽省属企业要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承担重要的使命和任务,不断增强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创造能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贡献。
融入自主创新体系,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省属企业是省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区域环境。一要支持省属企业建设新型创新联合体。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走进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重大需求,开展集体攻关,支持省属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共建实验室等方式,联合有实力的高校院所组建高能级研发平台,解决“卡脖子”难题。二要引导国有资本当好“长期资本”“耐心资本”“战略资本”。鼓励省属企业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鼓励国有企业建立相应的领投、跟投、退出机制,抢占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赛道。三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发挥国有企业集成创新、组织平台优势,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优化科技政策供给,完善科技评价体系,加快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演变成产品、从产品延伸为产业。
大力实施“焕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传统产业不能说是落后产业,传统产业里面也有新质生产力,也有高科技。其一,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推进“智改数转网联”,通过组织流程再造和数字化嵌入,全面提升企业在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其二,抓住颠覆性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引导、支持处于传统行业的省属企业进入新兴产业领域,通过产品的迭代升级、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其三,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不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增强布局前瞻性,加快发展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一方面,提高对战新产业的投资强度。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力度,重视发展植入型战新产业,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推动区域战新产业发展,重视发展技术引进型战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和产业长期发展方向,能够对国民经济形成重要支撑和巨大带动作用。引导省属企业聚焦国家政策导向,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前瞻布局量子信息、聚变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创建我省未来产业先导示范区,打造一批产业未来化基地,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构建新型生产关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着力打造发展方式新、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优化省属企业创新创业生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澎湃强劲的新动能。一方面,做好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健全项目负责人制度与权责清单,将领军人才、专家人才用在“刀刃”上,赋予他们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托举青年人才,为人才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平台与实践机会,鼓励其担任项目负责人、参与核心技术攻关等,赋予其自主探索创新的权利,激发其创新热情与创造力。另一方面,完善技术创新容错机制。完善科技创新和战新产业发展容错机制,明确国有资本投资科创企业“募、投、管、退”环节的具体容错情形,对创新型国有企业在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原创成果转化等方面所造成的失误和损失给予容错,真正营造“科技创新没有错误、企业研发不谈失败”的氛围。(撰稿:陈梦 审核:周世军 张苒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