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审核评估 学院巡礼】艺术与设计学院

发布时间:2025-05-14   文章来源:孙海澄艺术与设计学院   浏览: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艺术与设计学院始于1999年建立的工业设计本科专业,2013年,学校基于学科建设战略布局,将机械工程学院下设的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和文法学院下设的文学艺术教研室(艺术类)进行优化组合,成立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紧扣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和安徽制造强省、文化强省、安徽十大新兴产业战略,立足安徽、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设计行业,围绕智能制造、文化创意产业重大需求,坚持在地化、数智化、民族化、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秉承“艺工结合、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和“厚德致美、精艺求新”的院训精神,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操、善协同,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设计人才。

学院现有工业设计系、视觉艺术设计系、公共环境艺术系、大学生美育教研室4个系室和1个实验教学中心。设有工业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4个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科生1100余人,研究生153人。拥有安徽省安徽工业大学课程思政示范中心、安徽省工业设计中心,以及数智设计创意中心、设计与科学创新实践中心、地方文化创意研究中心等多个教学与科研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5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0人,博士学位15人,在读博士14人,具有境外留学及访学经历18人。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计划2人,江淮文化名家培育工程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优秀青年文艺工作者“551”(第二批)选拔培养计划1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教师培养行动学科带头人培育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个人1人,安徽省教坛新秀2人,安徽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安徽省级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个,获安徽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1项,省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建院十周年学院教师合影)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专业结构,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和双创教育,通过党建领航、五维赋能,构建新时代设计教育高质量发展新体系。

一、党建铸魂,以思政教育为引领

学院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积极探索与时俱进的党建和思政工作模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创设“党建+艺术”育人体系,助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学院发挥党委领导、协调、保障作用,强化“四责协同”,落实“一岗双责”,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推动学院事业高质量发展。将党建内容与思政教育内容相融合,增强师生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强化思想引领,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注重将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思政教育,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融入师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将思政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党建工作动力,推动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注重发挥党建与思政教育队伍的协同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深入开展。

学院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创建学院党建品牌和一支部一特色项目。强化党规党纪学习教育,培育学院良好师德师风,激发师生的生机活力,以作风建设提升学院工作效能。学院创新思政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开发具有艺术设计特色的浸润式思政育人方法,探索构建“思政+艺术”双融共育模式,依托“艺术党课”“艺术展演”“艺述新思想”等蕴含思政内容的主题活动,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专业筑基,以课程重构为根本

在学科专业建设中,学院紧紧围绕“立足区域、服务地方、突出特色”的总体指导思想,坚持教学、科研并举,推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以学校工科为背景,围绕学校优势资源和办学定位,结合学院“艺工结合、产教融合”办学理念,加强“设计+制造”“设计+科技”“设计+艺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形成“艺工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链”与“创新链”。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知识、智能、品质”三位一体的人才素质结构,形成全程化、全员化、全方位的育人机制,重点培养面向智能制造、数字传播、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等行业急需的创新应用型设计人才。

学院以教育部“四新”建设为引领推动培养方案优化,实施培养方案动态优化机制,重构包含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集中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等“五维贯通”模块化课程体系。注重课程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加强课程之间的衔接和配合,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定《安徽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引导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有机融入教学设计,并写入教学大纲和教案,提高课程思政建设水平。学院贯彻OBE教育理念,落实“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一流课程及一流教材建设,严把教材政治关、学术关。

三、质量强基,以标准迭代为导向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强化本科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建立健全专业教学质量标准,落实“四个回归”,强化教学激励机制,构筑“三全育人”体系,助推学院事业向上向好发展,2024年学院高质量通过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建设验收工作。

学院长期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落实教学日常与专项工作,大力推进学院质量文化建设,构建自觉、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大学质量文化。建立健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质量标准;搭建全员育人平台,加强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实验室人员等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多元化培养、多平台锻炼和多维度发展;构筑全过程育人体系,对不同年级开展针对性教育,针对新生实施“启航计划”,针对二三年级学生实施“护航计划”,针对大四学生实施“远航计划”;打造全方位育人空间,构建“四方联动、四色预警、四维赋能、四心合一”四位一体心理育人工作格局,开展心理话剧等系列特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强化就业指导,在构建联动机制“保就业”、强化能力素养“引就业”、健全市场体系“促就业”、提升服务质量“暖就业”等四个维度上持续发力。

四、强师固本,以师资培育为支撑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加大投入力度,致力于打造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通过搭建数智创意设计中心、设计与科学创新研究中心等特色学科平台,组建多支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促进学科间的深度交流与协同创新,提升研究的学术深度和社会广度。

学院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通过校企合作、学术交流等多种渠道,吸引优秀人才加盟;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研讨会和短期培训,拓展国际视野,提升学术水平;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让经验丰富的教授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促进其快速成长;构建多元化的师资结构,以适应设计教育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要求,聘请行业专家、企业设计师等兼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与毕业设计答辩,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模式;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公开课等形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通过设立科研项目、学科竞赛、高水平论文奖励等方式,激励教师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系统化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五、实践融创,以项目反哺为纽带

学院坚持深耕智能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与生态可持续、视觉设计与数字传播、徽文化传承创新、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技术等学科特色研究,建立了完善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育人资源,促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形成了回馈社会、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优良氛围,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学院坚持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强与企业、机构和行业的紧密合作。先后与联想集团联宝科技、合力股份、奇瑞控股集团、星马集团、深圳浪尖设计集团、上海木马设计集团、苏州金螳螂集团、中影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与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有关科研院所合作和交流,在实施项目化实操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通过合作,将企业实体项目引入课程教学,让学生参与到项目实践,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目前建有20余个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基地。

(与韩国韩瑞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

学院持续打造“青·美”艺术节品牌,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A类学科竞赛项目,营造浓厚的学术和创新氛围,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有效提高。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

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一、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引领

党建品牌见成效。学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人才培养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力打造“红色艺术展播厅”党建品牌,近年来,先后组织举办了初心与使命、百年辉煌、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系列主题艺术作品展、校园廉洁文化作品展等10余次,4件作品入选“安徽廉洁文化精品库”,连续承办学校新年音乐会。

2020年,视觉艺术教育党支部完成教育部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的创建工作,2024年入围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2024年完成校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先后获安徽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安徽省高校五星级党支部等荣誉,2024年学生视觉艺术党支部获批校级样板党支部。先后获校级先进党支部、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10余次。

(系列主题艺术作品展)

课程思政谱新篇。学院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及平台和课程建设。近年来,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案例1项,获批安徽省安徽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和“思政+艺术”辅导员名师工作室,1人获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构建“艺术+思政”课程思政育人新模式,《光明日报》和学习强国以“安徽工业大学打造‘艺术+思政’教学模式”做了专题报道,《安徽新闻联播》对学院思政工作进行了题为《安徽工业大学:坚守初心立德树人 推深做实主题教育》专项报道。优化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案,成立院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举办课程思政研讨会,4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每学期10余人次开展校级课程思政公开课,1门课程入选校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示,编著1本学院课程思政案例集。

二、教育教学改革成果显著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提升。学院坚持以本为本、强化学科专业建设,在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工业设计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础上,2024年新增设计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在招生的4个本科专业中,工业设计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卓越工程师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安徽省特色(一流品牌)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为服务安徽十大新兴产业专业。

课程体系改革深化。近年来,学院获批省级示范课程等课程建设类质量工程项目20余项,省级教学研究改革项目15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获安徽省本科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主编出版省级一流教材2部、省级规划教材2部、专业特色教材2部。

教师教学能力增强。学院拥有1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5个院级教学团队;倪妮老师在安徽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分别获一等奖,2个团队分别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新文科副高组中获三等奖、二等奖,3名教师在学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获文科组一等奖;近5年,举办“融创·和美”“无间 ”“ 索源”毕业设计作品展,以及各类课程教学成果展60余次。

科研反哺教学基础夯实。学院深入推进设计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以设计智慧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在实践探索中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级。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艺术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企业产学研项目220余项,近五年科研到账13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SCI/EI/CSSCI收录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3项;建设各类实践基地58个,获批“中国人工智能艺术教育协同创新平台”首批会员单位。

三、创新人才培养成效突出

科创教育成绩斐然。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学科竞赛项目学生参与率达100%,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0余项,“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获得国赛铜奖1项、省赛金奖1项;学生获授权专利100余项;学生在国际IF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国际、国内设计赛事中获等级奖1000余项,师生共同成长的育人环境逐渐成形,持续发挥效能。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A类赛事)全国一等奖)

实践育人能力增强。目前学院拥有国家级“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队20余支、国家级优秀专项团队4个、全国优秀专项社会实践报告1项,获“全国活力团支部”1个,全国暑期社会实践先进个人1人,学院心理工作站荣获“安徽省心理健康普及工作先进集体”,获安徽省优秀辅导员1人,荣获安徽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暨创业大赛金奖1项,获评安徽省高校勤工助学优秀案例1个。

(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院获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3名;毕业生就业率97%以上,始终保持在全校第一方阵;每年学生参军入伍指标达成率超150%;每年考研录取率保持在14%以上,获得保研资格的学生85%进入“双一流”高校;学院毕业生毕业五年后的就业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于培养目标达成度总体超过85%。

关闭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佳山校区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北路400号      邮编:243002

秀山校区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1530号     邮编:243032

版权所有 © 2020  安徽工业大学 【皖ICP备19010821 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