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商学院武优勐博士在《安徽日报》2025年9月30日第6版,以“加快推动文化消费提质扩容”为题,发表理论阐释文章。

全文如下:
2025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强调要扩大文体旅游消费。文化消费作为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又能从需求端牵引产业升级、推动文化创新。我们要以高水平供给、高质量服务、高品质内容推动文化消费提质扩容,促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胜势。
以跨界融合丰富文化消费业态。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文化消费业态模式,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实践。一是依托城市更新推进文化场景构建,融合文化、商业、旅游、体育等元素,深化文化融入、产业协作、消费联动,培育文化消费新业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推动徽州文化、长江文化、淮河文化、大运河文化及黄梅戏文化等“五大文化”融入游戏、动漫、演艺场景,培育体验式展览、沉浸式演艺、数字文博、民俗主题游等新业态,有效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高品质消费需求。二是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一批具有“徽风皖韵”特色的文化资源逐步转化为旅游资源,加快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推出具有地方文化特色演艺项目。围绕不同年龄群体消费需求,加快优化亲子游乐服务、创新发展研学旅游、提升老年人文旅服务品质,推出一批差异化的文化消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三是强化数智技术赋能,推动传统业态向“云端”转型发展,加速“云看展”“云演艺”“云视听”“云旅游”等业态发展,培育壮大数字艺术、数字科幻等新型文化业态。
以场景创新提升文化消费体验。依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文化体验场景,推动文化消费从“观光式”向“沉浸式”转变。一是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依托现有公共文化设施、商业综合体、旅游景区等资源,支持嵌入文创、剧场、展览、特色书店、运动健身、文化主题餐饮等元素,推广互动式演艺空间、数字艺术展览等新场景。二是打造非遗体验空间,加强科技赋能,挖掘世界文化遗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黄山、皖南古村落等资源,将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消费场景,推出沉浸式、互动性非遗体验产品。三是创新红色文化体验模式,突破传统纪念馆“陈列式”展示局限,依据历史事件打造红色沉浸体验场景,配套红色主题研学产品,促进红色文化消费与研学需求有效衔接,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四是搭建虚拟文化体验载体,以元宇宙等沉浸式技术打造虚拟文化空间,推出沉浸式演出、虚拟博物馆、云旅游等新模式,增强消费者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将抽象的文化历史转化为具象可感的体验,丰富文化消费的场景维度,有效满足消费者精神文化体验需求。
以品牌建设提高文化消费质量。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品牌化已成为提升文化消费竞争力的重要引擎。一是发挥首发经济赋能效应,围绕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推进“好书首发”“好戏首演”“新展首发”“好片首映”,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首发品牌,推动文化创意和艺术文娱类新业态发展。二是打造文化消费地标,加快建设安徽省文化馆新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项目,培育高品质文艺展演场所。三是打响文化消费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艺精品,打造“徽风皖韵”文化名片,提升“多彩四季”安徽非遗嘉年华、“好戏安徽”精品剧目展演、中国黄山书会、合肥逍遥津新春灯会、黄山国际旅游节、安徽文化惠民消费季等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增强文化消费的聚合效应与传播力。四是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IP转化,打造资源共享、IP孵化、内容生产、投融资、营销传播一体化的IP数字化孵化众创平台,推动黄梅戏等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演绎和IP化开发,借助短视频、直播、电商平台推广安徽文创产品、非遗技艺、特色演艺,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品牌传播路径。
以多元协同优化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市场兼具系统性、复杂性与多样性,需要整合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资源优势,合力营造良好文化消费环境。一是加强跨部门协同。由文旅部门牵头,联合发展改革、市场监管、财政、金融等部门成立文化消费环境优化专班,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解决文化消费场所审批监管、政策落地、资源整合等问题,打破部门壁垒。二是深化政企协同。推动政府与文化企业、文旅综合体合作,联合推出文化消费券、惠民演出补贴、非遗体验优惠等举措,构建全链条消费保护、信用评价以及查处惩戒机制,优化营业性演出审批流程。三是推动社会协同。鼓励行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完善文化消费场所服务规范、安全管理标准等行业公约以引导企业规范经营。联合社区、志愿者团队开展文化消费知识宣传活动,提升消费者文化鉴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四是强化跨区域协同。依托长三角文博会等平台,推动文化消费市场开放共享,深化项目合作、产品推介等领域互动,促进文化消费与产业资源对接,全方位释放协同效能。(撰稿:陈梦 审核:周世军 张苒 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