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学校第五次党代会锚定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全面开启加快推进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和教育强省建设助力赋能的崭新征程。学校官网即日起开设“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笔谈”专栏,聚焦相关职能部门、教学教辅单位负责同志,聆听他们以“执行者”的务实视角,结合工作岗位贯彻落实学校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让宏观的战略蓝图化作可感知、可落地、可践行的生动实践。
聚焦“九大行动” 强化科研攻坚——以科技创新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科研处 吴宣够
学校第五次党代会明确了学校发展的宏伟蓝图与战略路径,系统提出全面实施“九大行动”、力争实现“九个跨越”的奋斗目标。科研处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组织者、推动者与服务者,使命在肩、责任重大。我们将紧紧围绕党代会部署,以“强化有组织科研”和“推动成果高效转化”为双轮驱动,系统谋划、精准发力,全力推动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聚焦“科技攻坚跨越”,实施“有组织科研突围行动”
科研处将以“有组织科研”为主攻方向,着力破解科研力量分散、协同机制不畅等问题,加快构建协同高效、支撑有力的科研体系。
一是完善有组织科研组织体系。构建以“团队绩效”为核心的考核激励机制,推动资源向高水平团队和重大成果倾斜。实施“平台分类分级考核”与“重大任务揭榜”机制,引导各学院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承担更多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提升学校在关键领域的科技话语权。
二是推动科研平台提质升级。 整合校内优势学科资源,聚力筹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国防科技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力争实现“零的突破”。同步推进高水平平台、重大产学研项目与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协同培育,为冲击国家级科技奖项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强化科研资源开放共享。 建立“学校—学院—团队”三级联动机制,整合校内科技成果与资源平台。加强与长三角地区、国防科技系统及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拓展重大项目来源,力争年度科研经费总量实现稳步增长。
二、聚焦“成果转化跨越”,推进“科技创新赋能行动”
科研处将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深化校地企协同,系统打通从实验室成果到产业应用的转化通道。
一是培育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 围绕安徽省“6178”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冶金材料、能源化工、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我校优势领域,主动对接行业龙头企业,提升“揭榜挂帅”“定向委托”等项目承接能力,推动产学研合同数与合同额“双提升”。
二是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持续深化赋权改革试点,完善成果披露、赋权备案与利益分配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的内生动力。强化高价值专利的源头培育与全过程管理,依托大学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等平台,构建“科学家+工程师+技术经理人”协同服务体系。加强科技型企业孵育,积极争创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提升成果转化的规模与效益。
三是提升智库服务能力。 加强跨学科资源整合,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区域协调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等关键领域,统筹建强人文社科基地与特色智库平台。通过举办高水平智库论坛、开展系统化政策研究培训,持续提升智库成果质量与社会影响力。积极申报CTTI来源智库,不断增强学校在区域与国家发展中的政策话语权,为国家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三、强化机制保障,推动“治理效能跨越”
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理体系与执行能力。科研处将以“治理效能跨越”为目标,持续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级。
一是优化科研管理机制。 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流程、提升效率,营造鼓励创新的科研环境。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筑牢科研工作的伦理底线与质量生命线。
二是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强化处内人员的政策解读、项目管理、知识产权等业务培训,打造一支懂科研、善管理、会服务的专业化队伍,真正当好全校科研人员的“后勤部长”与“服务专员”。
三是强化督查与落实。 建立重点任务台账制与督查反馈机制,确保每一项举措落地见效、每一个目标按期达成,以实实在在的科研成效支撑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
新征程呼唤新担当,新使命催生新作为。科研处将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第五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聚焦“九大行动”,锚定“九个跨越”,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力的举措,全力推动学校科研工作迈上新台阶,为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更大力量。(审核:黄敏 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