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源于1978年马鞍山钢铁学院马鞍山市教学班电子计算机专业(本科),1985年工业自动化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招生,1999年计算机教研室与校计算中心合并成立计算机科学系,2000年成立计算机学院,2003年获批计算机硕士学位点,2013年学院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16年学院招收首届国际留学生,2020年成立软件学院挂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2021年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获批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学院”。2024年,计算机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计算机学科进入ESI前1%)
学院现有冶金智能化博士点学科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招收计算机技术国际硕士班。拥有安徽省冶金工业数字孪生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智能应用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冶金工业软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工业企业智能化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安徽工业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等学科平台。现有计算机网络与分布式计算、视觉感知与机器学习、大数据挖掘与智能计算、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领域软件工程5个重点科研团队。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人工智能四个本科招生专业,智算公共基础教研室和计算机实验中心两个教学支持部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联网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产教融合试点专业,人工智能为新兴专业、科教融合试点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在安徽省省级专业评估中均获“A+”等级。
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在校本科生2100余人,研究生300余人,留学生80余人。教师中教授13人,副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32人,博士学位教师47人。拥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入选安徽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安徽省新兴产业战略领军人才1人、宝钢优秀教师(含校内提名)3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优秀教师2人,师德先进个人1人等。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育人合力
学院党委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贯穿于办学治院全过程,积极探索学院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育人模式。

学院党委2022年通过安徽省首批“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选送的《党员“面对面”,教育“心贴心”,学习“实打实”案例》入编中组部、教育部编写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案例选编(高校版)》。学院获批校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软件工程系党支部书记工作室获批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培育创建单位,学生第五党支部通过校首批研究生样板支部验收,1名研究生获省“研究生党员标兵”称号,本科生姚秋忍团队在安徽省大学生讲思政课决赛中荣获一等奖。


二、坚持对标一流,提升专业内涵
学院明确专业办学目标,紧密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建设规划。围绕“新的工科专业,工科专业的新要求,交叉融合再出新”的理念,不断深化新工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内涵。4个招生专业中均服务于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为市场人才需求提供了坚实支撑。引入行业前沿技术和课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通过教育部专业评估认证1个。



三、坚持科教融合,创新培养模式
学院聚焦人工智能领域核心技术和关键问题,建立长三角区域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科技协同创新体系;致力于建设一流的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科学研究基地,形成“人工智能+新工科建设”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智算+’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新格局”;依托行业龙头企业资源,学院联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获批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学院”,融合“科”“教”优势,开展人工智能“英才班”招生,创新人才培养。企业深度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各环节,在培养方案、课程讲授、实践课程和校外实践基地等方面,为学院开展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四、坚持人才引擎,优化师资发展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发展理念,全面做好人才引育留用和服务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工作。依托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等优势,搭建科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为教师施展才干和成长发展创设优质空间,大力支持新进人才成长发展。近五年,共引进20余名博士,新进博士教师获批国家基金项目比例位居全校首位。涌现出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省特支计划人才、省新兴产业战略领军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省级优秀教师、省教坛新秀、安徽省教科文卫体系统师德先进个人、宝钢优秀教师、校青年拔尖人才等教师典型,学院教师博士化率与职称结构进一步提升和优化。

五、坚持以赛促学,增强创新能力
学院注重教学资源条件保障投入,不断提升实验室、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实训、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辟本科生创新研究室,在校内组织ACM、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蓝桥杯等学科竞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性的各种竞赛,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以科研促进竞赛,以竞赛锤炼能力;以学生科研竞赛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提升培养质量”的良性循环。学院还与华为、龙芯中科等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助力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RoboCup机器人世界杯中国赛获奖)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一、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专业建设成效突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安徽省专业评估“A+”等级。物联网工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获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工智能专业获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创新人才质量工程。实践平台不断拓展,获批中国计算机实践教育联合会会员单位,省级智能计算公共基础课实验实训中心质量工程,高等学校计算机系统能力培养研究项目试点单位,教育部中软国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深度合作伙伴等。


课程思政建设走深走实。制定《计算机学院课程思政工作方案》,按照“有温度有深度”的特色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一体化建设。学院获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4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门,校级优秀案例2项,校级课程思政团队(培育)1个,获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校级一等奖2项,第二届全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大赛二等奖,新时代高校“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获第一届课程思政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1项等。

课程、教材建设成果显著。累计建成《数据库概论》《数据结构》《C语言程序设计》等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课程入选国家智慧教学平台,40门省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智慧课堂等各类课程。主编/参编《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大学计算机基础》等十余部教材,多部教材入选安徽省“十二五”、“十四五”规划教材,覆盖全国60余所高校,课程建设成效突出。

(3门课程获国家级一流课程)

(4门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二、师资队伍梯队持续优化
学院坚持人才强院计划,建立了一支结构良好、富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不断提升育人能力,增强育人质效。学院教师获安徽省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教坛新秀2人。学院获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数据库、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编程技术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获名师工作室1项(数据结构)。拥有中国科协青年托举人才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人才1人、安徽省新兴产业战略领军人才1人等。近三年获中国高校机器人教学创新大赛中获二等奖(“教-赛-研”赛道),首届安徽省高校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9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4项。




三、学科发展影响持续扩大
突出学科龙头,提升“智算+”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内涵,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现学科提档进位,档次位居省属理工类高校首位。计算机科学学科自2024年起稳居ESI全球前1%。依托学校行业特色,面向国家战略和安徽省重大需求,加强“智算+”学科交叉融合,支撑电子信息获批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人工智能学科获安徽省特色学科。安徽省冶金工业数字孪生技术重点实验室顺利获批,安徽省工业互联网智能应用与安全工程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重组验收。
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学科影响力与学院声誉进一步提升。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承办第三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信息学部人工智能领域优青论坛”、2021年中国图灵大会,连续举办第五届“网络与通信”青年论坛等重要学术活动;承办DCAC进高校、安徽省计算机教育年会、言十论坛、CCF专家会等重要学术教学会议,并在多个会议论坛上进行专题报告。
四、人才培养成效持续显现
学院坚持学校培养与社会培养相结合、学科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施人工智能英才班、本科生导师制、实习实训、学科竞赛等途径,学生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和合作意识不断增强。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保持在95%以上,多名毕业生被推免、考研至北大、国防科大、浙大、中科大、电子科大等知名高校。毕业生广泛就职于比亚迪、奇瑞、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近年来,学生在RoboCup、西门子杯中国智能挑战赛、ACM、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蓝桥杯等各类竞赛中获国际级奖20余项(季军5次)、国家级、省级奖800余项(获RoboCup中国赛“七冠四亚一季”,西门子杯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RoboCup2D仿真协会入选全国高校“活力社团”精品项目。学生王凯获评全国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并入选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优秀团队。2024年,学生在中国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全国邀请赛中斩获金奖,创学校历史最佳成绩;在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省赛金奖,“挑战杯”揭榜挂帅专项赛全国决赛三等奖,实现学校在该项赛事上的历史性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