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审核评估 学院巡礼】机械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28   文章来源:马永亮机械工程学院   浏览: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1961年,前身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冶金机械专业,1978年更名为马鞍山钢铁学院机械系,1985年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机械工程系,2000年更名为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机器人工程和新能源汽车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和车辆工程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和车辆工程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机械设计及其理论为安徽省重点学科。

学院现有教职工118人,其中教授与副教授47人,博士生导师28人,硕士生导师53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6人、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7人、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1人、安徽省卓越教学名师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安徽省优秀教师1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2人、安徽省教坛新秀4人。在校本科生2239人,博士/硕士研究生365人。拥有特殊服役环境的智能装备制造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智能机器人先进机构与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液压振动技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特种重载机器人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智能破拆装备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平台;机器人及先进制造技术等5个省、校级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和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5个省级教学团队。

学院先后荣获安徽省“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安徽省总工会模范职工小家”、支撑学校获“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养特色高校”等荣誉。建院以来,为长三角地区钢铁冶金企业培养了近30%的中高层管理人才与技术骨干,培养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一大批行业技术专家与杰出人才,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举措与亮点

机械工程学科始终聚焦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变革对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培养践行工业报国初心、涵盖专业素养、科学思维、工程水平、创造能力的机械专业卓越人才为目标,坚持思政引领激发学习内生动力、遵循育才规律重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智能制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布局新兴专业,不断推动传统制造专业改造升级,革新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人才能力培养方法,探索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械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服务制造业发展和工业强国建设的创新型卓越人才。

一、高质量党建聚力赋能高水平育人

认真落实中央省校文件精神,围绕培育创建“全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构建“三三五”党建工作大格局,结合机械学院发展定位和专业特点,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制定三个递进式“12345”育人总体框架。紧扣立德树人“一个根本”,聚焦学生成人成才、教师成名成家“两个导向”,围绕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三个联动”,抓牢学生求学“四个阶段”,突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五育并举”,构建立体化、多时态、交互式的育人新局面。

(递进式“12345”育人总体框架)

严把师德师风关,着力推进“四个回归”,把课程育人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正教风、促学风,推动课程育人;通过强团队、优培养,深化科研育人;通过重实践、促创新,助推实践育人;通过建机制、重传承,滋养文化育人;通过建平台、强管理,创新网络育人;通过重教育、早预警,落实心理育人;通过明责任、促发展,优化管理育人;通过搭桥梁、聚合力,深化服务育人;通过抓资助、育典型,精准资助育人;通过重党建、带团建,强化组织育人。形成课程思政、科研反哺、实践锻炼、文化熏陶、网络引导、心理疏导、管理约束、服务示范、资助感化、组织引领“十大育人”体系,完善学生“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课程成绩+特长专长+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先进、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2023年,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第三党支部获“全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

二、学科专业优化升级服务区域产业创新发展

主动对接区域高端装备、机器人、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围绕产业需求部署专业集群。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将云计算、数字孪生、智能网联等新生知识融入传统工科培养体系,全面升级专业建设内涵。同时谋划创建服务区域和地方经济发展亟需的新兴专业,增设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工程本科专业,新能源汽车、智慧机械特色微专业,联合马鞍山市共建智能制造产业学院班。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多种途径促进学科专业优化升级,建立“产业需求→专业调整→人才培养→反哺产业”的闭环,形成“区域有什么产业,高校有什么专业;产业升级到哪里,专业就跟进到哪里”的循环,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将教育资源转化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能。

三、科研反哺教学产教融合锻造卓越工程师

学院高度重视产教融合育人理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以“科研反哺教学、多元协同育人”为核心,构建多层次的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体系。学院依托现有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1个工程实践中心、3个创新实验室、35个校外实践基地,汇聚“政行校企”多方联动育人资源,挖掘“产学研创”多元协同育人内涵,塑造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通过组建跨界师资教学团队,融入新兴产业元素,实施“基本实践-综合实践-工程实践-社会实践-创新实践”五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式;整合实践资源,搭建实践平台,创新实践形式,以“雷锋月”、“爱国卫生月”、“寒暑期社会实践”等主题,着重打造一系列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学院连续十五年举办为期半年的“科技创新节”,打造具有机械特色的科技创新平台,学院本科生参与度超90%,产出了一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和发明专利等科技创新成果,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连续十年举办“一副好身体、一手好文章、一幅好制图、一口好口才”的“四个一”工程,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与科技创新能力;连续九年举办“飞young 青春”文化节,结合重大节日、中华传统文化,马鞍山市“诗文化”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课堂+实践+校园+文化”四位一体的思政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爱国情怀、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近年来,学生主持省级以上大创项目和获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超千人次,学院连续多年获学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组织奖。年均50人获评工程系列工程师和助理工程师职称,为区域产业输送更多“毕业即胜任、成长有通道”的高素质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成效与成果

近年来,学院始终秉持“高标准、严要求”的办学传统,强化“团结、求实、勤奋、创新”的优良校风,践行“精工博学、厚德敏行”的校训精神,围绕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科实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学院不断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下设5个本科专业和2个微专业均服务于安徽省十大新兴产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车辆工程及机械工程专业获批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及车辆工程专业已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支撑学校获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人才培育特色院校、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单位,并入选全国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联盟成员单位。机器人专业获全国机器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理事长单位、安徽省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学院获长三角机械设计与制造课程群虚拟教研室副主任单位。

2024年,机械工程学科获批“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实现了机械工程学科人才的“本-硕-博”贯通式培养。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近5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军科委领域基金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70余项;企业产学研项目300余项,重大/重点产学研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6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3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10件。学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步提升。

二、师资建设引育并举,教师能力显著提升

近五年,学院引进博士教师30余人,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2%。学院先后聘请52名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本科导师,20余名教师访学深造、任职企业科技特派员或进行工程实践。依托平台构建“产学研创联合体”,提升教师育人水平,锻炼学生工程能力,平台建设进程加快,师资教研能力显著提升,“平台+师资”实现双循环互促并进势头。近五年,学院新增安徽省领军人才特聘教授1人、安徽省青年皖江学者1人、安徽省特支计划首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领军人才3人、安徽省教学名师/卓越教学名师/领军人才教学名师等5人,安徽省研究生教学名师/优秀青年研究生导师5人,安徽省教坛新秀3人。

三、教学教研齐抓并进,教学质量广受好评

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学院坚持“教学为基、教研为翼”的协同发展路径,形成了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学院不断强化教师教学基本功,推进课程思政全覆盖。针对机械核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紧抓到课率、抬头率和课堂纪律,着力提升授课效果。获批安徽省一流本科课程和精品课程10余门;《材料力学A》和《工程建筑制图》被推荐至教育部评选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多门课程自编教材入选国家级、省级规划教材。先后获批省级本科生教改项目19项,获批省级本科生、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80余项,获安徽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中国机械行业产教融合教育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二等奖、区域赛一等奖各1项,教学质量受学生、企业和社会广泛好评。

(主编、参编出版的教材)

四、育德育能成效斐然,就业升学保持高位

近五年,学院本科生获科技竞赛国际奖项7人次、国家级奖项262人次、省部级以上其他奖项677人次,其中“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等国家A类赛事一等奖11项。涌现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中国电信奖学金・飞young奖获得者、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安徽省大学生自强之星、安徽省十佳百优大学生、安徽省优秀大学生、安徽省高校学生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安徽省创新创业之星、四川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马鞍山市优秀共青团员等一批优秀典型。学院2022级本科生王鸿飞作为马鞍山市最年轻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获马鞍山好人荣誉。

学院每年二十余名优秀毕业生推免至国内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学生考研录取率超过27%,2023年学院同宿舍四名女生同时保研至国内名校,被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报道。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能力突出,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就业率平均超过98%,在校内一直名列前茅。


关闭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佳山校区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北路400号      邮编:243002

秀山校区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1530号     邮编:243032

版权所有 © 2020  安徽工业大学 【皖ICP备19010821 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23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