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校要闻  ·  正文

【审核评估 学院巡礼】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发布时间:2025-04-01   文章来源:邹家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浏览:

第一部分 学院基本情况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年正式成立。学院秉承“奋发进取,忠诚精实”的办学精神,“明德厚学,沉毅笃行”的办学院训,坚持“立足安徽,面向行业”的办学方向,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为办学定位。学院下设工业工程系、物流工程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工程造价系及实验实训中心。

学院现有冶金智能制造与流程管理二级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下设工业工程与管理、物流工程与管理和项目管理等三个方向。学院实验实训中心为省级示范实验中心,同时拥有“复杂系统多学科管理与控制”安徽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学院现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工业工程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物流工程专业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均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特色专业和省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工程造价专业为省属重点本科高校首批招生专业,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为安徽省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学院汇聚了一支政治素质强、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结构合理、发展后劲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76人,本科生在校生1593人、研究生在校生325人。师资队伍中,博士教师35人,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13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32人。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安徽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安徽省皖江青年学者1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1人、省级教学名师5人、宝钢优秀教师5人、安徽省“江淮文化名家”2人。


第二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思路、举措与特色亮点

一、五育并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学院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为基、美育为要、劳育为本的育人理念,积极整合育人资源,拓宽育人途径,丰富育人形式,挖掘育人内涵,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紧紧围绕“七个有力”,积极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围绕强化党建与育人成才互融互促,形成“7+5+2”工作体系和“节日思政”“微党课”两大特色品牌,持续丰富思政育人形式,着力增强思政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通过多形式、多角度、多渠道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2022年,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学生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并顺利通过验收。

积极推进体教融合、美育浸润、劳动习惯养成、心理健康提升,基本形成了第二课堂科技文化活动、本科生导师制、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计划、社会实践等活动与第一课堂相辅相成的育人体系。2024年获批国家级、省级社会实践团队4支,共建校外社会实践基地2个;全国百强实践成果1项;志愿服务项目获省红十字会益行计划立项1项;学生创作校园安全版《上春山》在省教育厅官微报道,并获省主题宣传视频唯一一等奖。

  二、优化布局,着力建设一流专业

学院积极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及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断优化专业布局,2024年申请备案“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扎实推进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聚焦一流专业建设总体目标、突出优势特色,围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等方面,做好工业工程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流工程及信管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的建设工作。工业工程为全校首个新文科认证通过专业。

  三、深化改革,积极提高教学质量

学院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推广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质量显著提高。鼓励教师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鼓励教师采用讲授与自学相结合、讨论与交流相结合的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支持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研讨式、案例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院教师先后获第四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设计之星”称号、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安徽赛区)二等奖、安徽省线上教学教师风采大赛特等奖、安徽省线上教学优秀课堂等荣誉。

积极推进精品课程建设。聚焦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管科类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与新任务,学院着力优化课程体系,实施课程分类建设,形成了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三级联动的精品课程体系。《物流工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1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鼓励教师利用教学在线平台和现代信息技术建设线上精品课程,直观展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由难化易,由繁化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成效。《系统建模与仿真》《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系统工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基础工业工程》《工程造价管理》等多门课程先后入选省级MOOC示范课程、省级线下示范课程、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系统建模与仿真》已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

  四、实践育人、强化产教深度融合

学院积极做好实践育人顶层设计,以强化实践教学质量为重点,积极汇聚校内外实践资源,推进实践育人内涵建设,提升实践育人水平,着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学院实验实训教学中心为省级实验实训示范中心。中心按照集成化、可视化、过程化和管理与工程交叉融合的建设理念,围绕工业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工程造价、物流工程、供应链管理、质量管理等方向不断扩充、完善中心建设。中心用房面积1000多平方米,拥有总价值1000余万元的各类仪器设备和教学软件,承担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专业的实验、实训教学,以及其它兄弟院系本科生、研究生相关课程的实验、实训任务。

学院与马鞍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成立了马鞍山质量发展研究院。该研究院挂靠于安徽工业大学,是省内城市成立的首家集质量管理研究、质量管理人才培训及企业质量管理咨询为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机构。研究院现拥有中国质量奖评审专家1人、省政府质量奖评审专家3人。近五年,研究院教师先后出版教材3部,承担了《马鞍山城市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马鞍山市食品安全满意度调查》《2020年质量状况分析及钢铁产业质量调研》《当涂县智能家电产业集群发展形势分析报告》《和县“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等多项课题,累计到校经费70余万。聘请中国十七冶集团、江东控股集团、南华集团、芜湖共生物流、马鞍山港口集团等近20位企业高管为校外导师,建立了宝武马钢、江东控股集团、中国十七冶集团、马鞍山方圆精密机械、皖南电机厂、马鞍山奥特佳等30余家校外实践基地。


第三部分 本科教育教学成效与成果

一、专业建设水平取得突破

学院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强化品牌专业建设。四个专业在2019年安徽省普通本科高校管理类专业评估中获佳绩,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及工程造价三个专业的评估得分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一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在省属高校中排名第四位。“十四五”期间,三个专业获批国家级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物流工程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工业工程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5年,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全校首个新文科认证通过专业。

2024年四个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获佳绩,其中工程造价专业获得A等级,全国排名第23位;工业工程获得B+等级,全国排名第50位;物流工程获得B+等级,全国排名第17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获得B+等级,全国排名第64位。

二、课程及教材建设成果斐然

“十四五”期间,学院获批国家级及省级课程15门,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课程14门。《工程造价管理》《生产运作管理》两门课程被学校推荐参评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十四五”期间学院课程建设情况

课程名称

课程建设情况

获批年度

《物流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

《物流工程2》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1

《项目管理》

省级线上课程(原MOOC)

2021

《国际物流》

省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

2021

《物流工程基础》

省级线下课程

2022

《智慧物流自动化设备》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

2022

《工程经济》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3

《物流工程基础》

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023

《工程造价管理》

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

2023

《生产运作管理》

省级混合式一流课程

2023

《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

省级线下一流课程

2023

《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

省级研究生线下示范课程

2022

《高级运筹学》

省级研究生线下示范课程

2023

《工程经济学》

省级研究生线上示范课程

2023

《现代工业工程》

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

2023

在教材建设方面,学院拥有《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近三年,学院教师作为主编出版《生产运营管理》《系统建模与仿真》两部省级规划教材,《现代物流设施与规划》《工程造价管理》入选安徽省首批“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省级规划教材。

三、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

学院专任教师5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4人,专任教师博士率达59.65%。“十四五”期间,学院获批省级教学团队2个,其中系统工程教学团队获批2021年度省级本科教学团队、复杂系统与智能控制研究生导师团队获批2023年度省级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

在科研方面,近五年学院教师先后获批国家社科、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课题65项,获批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牵头的“慧眼行动”项目1项;获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三等奖1项、安徽省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在SSCI/SCI/EI检索以及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15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

四、教研赋能教改能力明显增强

“十四五”期间,学院教师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0项,其中,省级教学研究项目6项、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项、省级“四新”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1项。2020年“管科类专业线上全程育人模式的探究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3年“打造高质量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安工大探索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打开边界:适应新工科的管科类专业人才跨学科自主培养改革探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十四五”期间学院教研项目获批主要情况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面向智能建造的工程造价专业复合型

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

2023-2025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业工程专业

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

2023-2025

面向新兴产业的物流工程专业跨学科

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

2023-2025

“高质量发展 ”背景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安徽省教育厅

2023-2025

数实融合时代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

安徽省教育厅

2023-2025

面向智能制造的工业工程专业“三业”

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

2022-2024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专业“三全育人”

探索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

2022-2024

科教融合下“管理科学研究方法”课程

教学改革

安徽省教育厅

2022-2024

面向一流专业的地方高校工业工程类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

2021-2023

“协同育人”理念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思政系统性建设路径研究

安徽省教育厅

2021-2023

新文科背景下物流工程本科专业

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育厅

2020-2022

基于产教融合的《系统工程》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2021-2024

五、学生培养质量持续提升

学院将人才培养质量视为生命线,以党建质量提升、教学改革强化、综合治理深化、基础条件创优为主要着力点,全面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居全校前列,学生先后就业于长鑫存储、比亚迪、浙江大华、海康威视等知名企业,多名同学推免至国防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东北大学、重庆大学等知名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近五年,学生先后获得全国“挑战杯”科技竞赛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一等奖1项;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亚太地区数学建模大赛等国际竞赛奖项3项;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三创赛国家级奖项1项;物流设计大赛、全国工业工程应用案例大赛等学科竞赛等国家级奖项20余项。

(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一等奖)

(第十六届全国节能减排竞赛一等奖)

2024年,学生获省“百优”大学生1人,荣获市“优秀共青团员”1人;学工队伍获批省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思想政治能力提升计划项目1项,省高校科研计划重点项目1项;学院获安徽省教育厅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基本功大赛案例组一等奖1项,1人获省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

关闭

  • 官方微信

  • 官方微博

佳山校区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北路400号      邮编:243002

秀山校区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马向路1530号     邮编:243032

版权所有 © 2020  安徽工业大学 【皖ICP备19010821 皖公网安备 34050302000234号】